一口气看完汉景帝他是清史留名的皇帝,却冤_历史

2023-04-08 00:11:26 百科达人 次阅读 投稿:聪明的一xiu哥

一口气看完汉景帝他是清史留名的皇帝,却冤_历史

一口气看完汉景帝

他是清史留名的皇帝,却冤杀恩师,逼死儿子和功臣饱受争议,他庶子出身却顺利登上皇位,三个月平定七国之乱。本期文章让我们一口气看完汉景帝刘启的一生。

公元前188年,刘启出生于代地中都,父亲是开创“文景之治”的汉文帝刘恒,母亲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窦太后,这样的出身从起跑线上就注定了刘启不平凡的一生,不过在出生之前,刘启上面就已经有4个哥哥,当时的汉景帝还是代王,代王后也不是刘启的生母窦氏,既不是嫡子,也不是长子,本来皇位和刘启是半毛钱的关系也没有,但在老爸刘恒被拥立为皇帝后,刘启的4个哥哥相继病死,刘启摇身一变成了老大哥,被授予太子之位。刘启做太子时,吴王刘濞的儿子刘贤入京,一次两人喝酒下棋,刘贤非要和刘启争个输赢,刘启一怒之下拿棋盘把他打死了,这件事被汉文帝压了下来,刘启没有受到处罚,但吴王好好一个儿子送过去,回来时却是一具尸体,这谁能忍,但不忍又能怎么办?君子报仇10年不晚,刘濞只能先忍了。

公元前157年,汉文帝去世,31岁的刘启继位为汉景帝,成为皇帝后,刘启延续了汉文帝轻徭薄赋、与民生息的政策,将十五税一降到了三十税一,下令推迟男子开始服徭役的年龄,并缩短服役的时间,同时加强中央集权,重用自己的老师晁盖推行削藩,削弱诸侯国的权力,这件事儿引起了地方诸侯王大大的不满,尤其是吴王刘濞,前面说过,刘濞和刘启有杀子之仇,现在刘启又听晁错的意见,要划走他吴国的地皮,他干脆联合各路诸侯打着“请诛晁错,以清君侧”的旗号造反了,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七国之乱”。

“七国之乱”发生于公元前154年,距离刘启登基不过三年,刘启皇帝的宝座还没坐热,国家就出了这么大乱子,急于平息叛乱的他听从了前吴国丞相袁盎“方今之计,独有斩错”的建议,在长安东市腰斩了晁错,晁错死了,但七国之乱并没有停止,刘启不得不调派大将军周亚夫出兵平叛,周亚夫采用截断叛军粮食的方法,用三个月的时间平息了七国之乱,经过七国之乱,汉朝诸侯割据的问题彻底解决,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但刘启杀害恩师的举动却让他背负上一生的骂名,国家安定后,立储的事就提上了日程。

公元前153年,刘启立皇长子刘荣为皇太子,这位新晋太子是刘启的宠妃粟姬的长子,换句话说,刘荣除了是长子这点比他老爹强外,父子俩其实是半斤八两,都不是正室所生,但是刘启喜欢粟姬,刘荣就子凭母贵,捞了个太子做,但成也粟姬,败也粟姬,储君的废立是关乎统治的第一大事,不仅刘启为此煞费苦心,他的姐姐馆陶公主也想来分一杯羹,一心想把自己的女儿嫁给还是太子的刘荣。

说到馆陶公主您可能有些陌生,但说起他的这位女儿大家肯定熟悉,他就是后来凭借“金屋藏娇”一词破圈千年的大汉孝武陈皇后--陈阿娇,陈阿娇配刘荣,这对CP怎么看怎么不对劲,不仅千百年后的我们觉得不对,两千年前的粟姬也不同意,不想让儿子娶陈阿娇,馆陶堂堂长公主想嫁女儿还被拒绝?两人亲家变冤家,梁子就这么结下了,馆陶转头找上了刘启的另一位宠妃王娡和她的儿子,也就是我们所熟知的汉武帝刘彻定下婚事,就这样,馆陶一边在刘启面前说刘彻的好话,一边不断打粟姬的小报告,把粟姬的名声搞臭,刘启本来很喜欢粟姬,但架不住亲姐姐天天念叨,也带着有色眼镜看粟姬,后来刘启生病就试探粟姬说,我死了之后你要善待我的其他老婆孩子啊,谁知粟姬嫉妒作祟,非但没答应,还口出恶言,刘启对粟姬是彻底失望,连着看粟姬的儿子刘荣也不顺眼了。

公元前152年,也就是汉景帝5年,原来的丞相陶青因病退职,平定七国之乱的周亚夫被任命为丞相,刘启非常器重周亚夫和他商量废掉刘荣太子的事,谁知周亚夫1万个不同意,但是刘启主意已定,再加上当时朝堂上有很多对周亚夫不利的声音,他也就开始疏远周亚夫了。

公元前151年9月,刘启废黜薄皇后,次年4月,王娡被立为皇后,他的儿子刘彻也顺理成章坐上了刘荣的位置,成为太子,刘彻成为太子时,不过7岁,也不叫刘彻,而是叫刘彘,但他天资聪颖,看书过目不忘,刘启发现这儿子这么聪明,感叹一句“彘者彻也”,也就是说刘彘这小孩通彻,有大智慧,于是给他改名为刘彻。

这边父慈子孝,其乐融融,那边前太子刘荣被赶去藩地灰溜溜做了临江王,汉景帝中元二年,他给自己的房子搞扩建,不小心把他爷爷刘邦的地盘给占了,刘启听说后立刻把刘荣招进京城,并让当时有名的酷吏郅都来负责这件案子,本来这事儿可大可小,但郅都一寻思,皇帝陛下特意把他找来,肯定是别有用心,于是心领神会,对不起,刘荣可谓是赶尽杀绝,最后刘荣在狱中自杀身亡了。刘荣之死虽然不是汉景帝亲自下令,但也确实是汉景帝虎毒食子逼死了刘荣。

公元前147年,匈奴将军唯许卢等5人想要归顺汉朝,刘启非常高兴,打算封他们个诸侯为匈奴人做做榜样,丞相周亚夫跳出来反对,觉得他们分明是叛国分子,怎么能奖励他们?刘启没听他的,依旧把那5个人封了侯,周亚夫气不过,干脆拖病辞职回家了。

一段时间过去后,刘启在宫中设宴招待周亚夫,想看看他驴脾气改了没有,宴会上他故意不给周亚夫筷子,周亚夫觉得被羞辱了,向刘启请完罪,直接转身走了,刘启长叹一声,此怏怏者,非少主臣也?译文:像周亚夫这样心思和度量的人,并不能够辅佐少主的臣子。像周亚夫这样大庭广众之下就敢对皇帝不满的人,怎么能辅佐未来的君主呢?不久后,周亚夫被冠以“谋反”的罪名,下了大牢,为证清白,他绝食5天,最终吐血而亡。

这时已经是公元前143年,除了为儿子刘彻铺平道路,经济上刘启继续执行重农抑商的国策,上至官员下至百姓,都要以种田为第一要务,法律上“轻刑慎罚”,减轻刑罚,让老百姓活在一个安定的社会环境里。同时他非常在乎国家教育,不再阻挠其他思想流派的发展,这就为后来儒学的兴起埋下了伏笔。

公元前141年,刘启生了一场大病,他知道自己快不行了,在病中为刘彻加冠,办了成人礼,不久后刘启病死于长安未央宫,享年48岁,葬在阳陵,谥号“孝敬皇帝”。回首刘启的人生,作为皇帝,他是“文景之治”的缔造者之一,把汉朝国家实力带上快车道,作为父亲,他眼光毒辣,把王位传给刘彻,拉开了“文韬武略汉武大帝”的帷幕,尽管他的部分行为让今人诟病,苏辙更是评价他:汉之贤君,皆曰文、景。文帝宽仁大度,有高帝之风。景帝忌克少恩,无人君之量,其实非文帝比也。译文-都说汉朝的文景二帝是贤明的君主,文帝确实宽容仁厚,有高帝的风范,景帝却“忌克少恩”,没有做君主的肚量,不能与文帝相比。但不可否认,他为大汉的发展起到了不可或缺的推动作用。

查看原视频

一口气看完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开创文景之治,为何后人评价褒贬不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