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理论课程全集第一季(32讲)(2019年秋)

2023-08-02 15:52:03 我爱学习 次阅读 投稿:三叶大白

文学理论课程全集第一季(32讲)(2019年秋)

摘录自薜冉冉《格雷马斯符号矩阵视域下的》。作品中主要由老渔夫圣地亚哥、陪伴老人的孩子诺曼林、其他渔夫、大海、大马林鱼、鲨鱼以及故事最后出现的一群围观的游客这几个基本的要素组成。老渔夫圣地亚哥为符号矩阵中的X项,其反X项为陪伴老人的孩子诺曼林、其他渔夫和故事最后出现的那一群围观的游客。大马林鱼、鲨鱼为非X项。大海是老人展示自身的客体。

(摘录自薜冉冉《格雷马斯符号矩阵视域下的<老人与海>》)

(老人)人←→反人(旁观者)

↖ ↗

↙ ↘

(大海)非反人 非人(鱼)(中间是╳箭头)

作品中主要由老渔夫圣地亚哥、陪伴老人的孩子诺曼林、其他渔夫、大海、大马林鱼、鲨鱼以及故事最后出现的一群围观的游客这几个基本的要素组成。那么作为小说中最主要人物的老渔夫圣地亚哥便为符号矩阵中的X项。既然X项为人,那么反X项则为反人,所以那些认为圣地亚哥打不到鱼的“旁观者们”处在他的对立面,即为反X项,其中包括了陪伴老人的孩子诺曼林、其他的渔夫和故事最后出现的那一群围观的游客在内。大马林鱼、鲨鱼作为这一对立关系的核心因素,应为非X项。大海是老人展示自身的客体,是人展现勇气和力量的舞台,所以为非反X项。

(一)X与反X:老人与他人

人与他人的关系是存在主义思想家们格外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存在主义认为,人与他人之间的关系是彼此对立、相互冲突的。萨特在剧作《禁闭》之中描绘出了人与人之间的敌对冲突关系,人在社会、在世界之中生存,免不了是要和他人打交道的,剧中男主人公加尔森在与他人相处的过程中,感受到人与人之间虽相互依赖却也难以沟通的艰难处境,由此悟出了一个道理——“他人即是地狱”。这句话简练地概括出了人与人之间相互封閉、相互戒备以及相互冲突的关系。

评论家罗伯特·P·威克斯曾说:“我们面对的是这样一个世界,在这个世界上,最明显不过的真实是人的孤独。”而人的孤独感主要源于人与他人之间的隔膜、无法理解与难以沟通境况。在小说中,圣地亚哥的孤独感首先体现在与他人的格格不入。小说的开篇就点明“他是一个独自在湾流中钓鱼的老人”,寥寥数语便勾勒出一个离群索居、老无所依、孤寂凄苦的老渔夫形象。接下来又向读者展示了他一连串的失败:虽然日复一日地坚持出海捕鱼但却连续八十四天没有打到鱼、唯一陪伴自己的男孩诺曼林在父亲的命令之下无奈离开了他、众多渔夫对一无所获的自己的嘲笑和奚落。“他们坐在饭店前的露台上,不少渔夫拿老人开玩笑,老人并不生气。另一些上了年纪的渔夫望着他,感到难受。” ④周围的渔夫一部分开始对老人的捕鱼技术产生了怀疑和不信服,另一部分人则对他的处境表现出了同情,归根究底就是因为老人太久没有成功捕到鱼。因为作为旁观者只会关注结果而忽略过程,他们只能关注到作为渔夫却没有捕到鱼这件事,这使得老人处于更加孤独的境地,作为曾经的强者,如今羸弱不堪的老人难以融入社会和群体,在心理和精神层面都遭受了重大的打击,无尽的孤独的背后其实潜藏着渴望被接纳与认可的灵魂。

老人的身体状态已然显露出他不再适合打鱼这一项危险且耗费体力的职业,他却仍旧选择在八十四天的等待与失败之后,再一次投身打鱼事业,这其实代表着老人经过八十四天的一无所获之后,面对着他人的目光,他急需一场胜利来证明自己,同时也是向他人捍卫自己的尊严,而这时,如何向他人确立自身价值?成功捕获到一条大鱼便成了最为行之有效的方式。

圣地亚哥曾说:“它的选择是躲到深海中里避开一切渔网、陷阱和危险,我的选择就是要到深海里去找到它,避开世上一切人。” ⑤他人是促成了老人再次出海打鱼这一行为的重要原因,正如拉康所言:“主体的欲望是朝向他人的欲望的,而朝向他人的欲望归根到底指的是得到他人的承认,即主体希望自身所代表的价值亦即他人所欲望的价值。” ⑥个人得不到社会权力话语的承认便深深陷入了内在的焦虑之中,老人打鱼的行动并非是单纯地解决生活的匮乏,从更高地层面上来讲,他是要与不济的时运进行勇敢地抗争,向那些认为他不会再打到鱼的人们彰显自我尊严以及自我存在的价值,老人拼尽全力捍卫大马林鱼的行为,不仅仅是在捍卫自己辛苦所得的战利品,其实更是对他人眼光的不屈从。所以,出海打鱼这一行为对他来说并不单单是一种谋生行为,它已然化身为人为尊严与价值的战斗。

(二)X与非X:老人与鱼

早在古希腊时期,当普罗泰格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之时,便已将人类置于宇宙的中心地位。人类作为世界万事万物的中心,理所当然地具有统治宇宙万物的权力,因此,自然界是人类生存的先天环境,而人是自然万物的主宰。人类中心主义强调人的主体性地位,将人与自然当作绝对的、对立的主客体关系,把人作为唯一绝对的、至高无上的目的,人作为万物主宰需要征服自然、凌驾于自然之上。

圣地亚哥就是一位完完全全卷入人与自然的矛盾冲突之中的人物。一方面,他热爱自然、崇敬自然,他眼中的大海蕴涵着女性的柔美与慈爱:“海洋是仁慈的,美丽的” ⑦,他喜欢海洋里的生物,认为它们都是“兄弟”和“朋友”,谴责人们对海龟太过残忍。在浩瀚无垠的大海之中,老人自然而然地与周围环境以及生物形成了一个和谐有机的整体,展现出人与自然息息相关、共生共存的关系。另一方面,老人作为渔夫,打鱼是他与生俱来的职业和责任,因此,捕杀海洋生物就变成了理所当然的事情。在《老人与海》中,老人与大马林鱼以及鲨鱼的搏斗就是人与自然杀戮斗争关系的真实写照。小说中描写到,作为一名老渔夫的圣地亚哥已经整整八十四天出海一无所获了,为了满足基本的生存需求,他必须出海打鱼,在第八十五天他驶入更远的深海,打到一条比他的船身还长的大马林鱼,老人虽然热爱海洋以及其中的各种生物,但迫于生计他也必须将其置于死地。老人在深海与大马林鱼进行了三天三夜的僵持局面,最终拼尽全身的力气成功将其制服。海明威向读者展现了老人与大马林鱼和鲨鱼搏斗的惊心动魄的场面,在这时,自然变成了人类的对立面,老人最终杀死了大鱼、击退了鲨鱼,这一刻人的自我利益被放置在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之前。“捕鱼”这一行为反映出了人类对于和谐的自然关系的一种背叛,映射出了人类想要挑战自然生物的欲望,并通过借助工具成功地将大自然征服。

人类对自然的敬畏、期望和自然和谐相处的愿望与人类自身的狂妄和傲慢自相矛盾,老人一方面亲近自然,一方面又流露出征服自然的欲望,于是人与自然的关系由和谐走向对立,老人的态度也反映出海明威矛盾的生态观。

(三)X与非反X:老人与海

大海是作者在小说中描写最多的意象,面对海洋里的各种生物,圣地亚哥都表现出不加掩饰的喜爱,文中多次出现老人对于大马林鱼以及鲨鱼的赞美之词,他将大海和海洋中的生物都视作自己的朋友,这片象征着自然界的海域,在他的眼中充满着无穷无尽的生机与魅力。老人象征着人类,而大海不仅仅是自然物的象征,更是为人类提供基本生存物质资料的母体的象征,它包容万物,有丰富的资源,为人类提供一切所需之物。

大海是人类无法完全探索的领域,它充满了无穷无尽的变数,它象征着自然的永恒,而作为个体生命的人,却只是短暂的存在,是渺小的、有限的。人行走于大海之中,不过只是其中渺小的生物群体。自然的无限和包容与人类的渺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但是人的身上也有和自然一样永恒的东西——那就是人的精神,执着与坚持就是人精神不朽的证明。

老人与大马林鱼的周旋、老人与鲨鱼以及老人与大海中恶劣的自然环境的艰难搏斗,象征了人类与自然力量的搏斗、人类与未知命运的搏斗,也象征着人类凭借自己坚强的意志力和顽强的精神,突破懦弱与颓丧,冲出困境。在人与自然的斗争之中,在命定的厄运与失败的面前,老人虽然狼狈艰辛,却体现出了不屈不挠的英雄风度,被鲨鱼啃食后残存的大马林鱼骨架,为他赢得了其他人的尊重。人类本身是有限度的,但正因为有了圣地亚哥这种不肯安于自己限度之内生活的人、这种敢同所谓的人生限度斗争到底的人,才一次次将人类的限度不断扩大,正是有了像圣地亚哥那样敢于正视前所未有的恐惧,不惧失败、突破自我的人,才让人们充分感受到了与命运殊死搏斗的悲壮以及永不言败的崇高精神。圣地亚哥象征着一种高度哲理化的人类精神,一种在重压之下仍奋起抗争的信念力量,并向人们传达了“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的人生哲学,渺小脆弱的人类正是通过战胜强大的自然力量才能绽放出夺目的光辉,在逆境中百折不挠、永不言弃的精神,鼓励着陷入困境的人们勇敢、顽强地抗争,做一个真正的强者。

查看原视频

文学理论课程全集 第一季 (32讲)( 2019年秋)